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投資金律 —讀後心得 (二)


上一篇:投資金律 —讀後心得 (一)

單純建立投資組合其實不難,但要建立能真正獲利的投資組合,卻是難上加難,而William Bernsteine提出了四大關鍵面向,雖然都是耳熟能詳的投資心法,但卻總是被投資人遺忘。


投資理論:
任何投資行為最根本的特徵在於投資報酬與風險總是並肩出現高獲利一定伴隨高風險高報酬必然承擔較高的風險,不過高風險卻不一定能獲得高報酬。

投資必須要承擔一些風險,而這些風險正是投資組合成長的動力來源。

整體投資人所能拿到的報酬即市場報酬扣除投資成本,而投資成本最大的支出則是用來聘請專業的選股人士,受限於居高不下的成本,最終使得整體投資人取得較市場報酬更低的利益市場上不缺聰明人,缺的是務實的人。

理財投資的風險管理,不僅要瞭解市場,更要瞭解自己,才能做出能真正獲利的判斷。


投資簡史:
投資過熱一定泡沫化。當大家說要退出市場的時刻,往往就是預期報酬最高的時間點。

歷史不斷的重演,如果能夠清楚瞭解金融發展史,就能提供另一面向的專業知識透過數世紀以來有案可考的投資記錄,讓我們得以理解各種資產在短期與長期的表現,才能使投資人保持客觀理性的分析,不被市場的情緒感染,而影響了自己的投資計劃。


投資心理學:
一般投資人都承認市場是不理性的,但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了解人性是理財的最大殺手,唯有反市場操作才能投資獲利。

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中最常見的投資偏差行為就是投資人拒絕或大幅減少投入高風險的投資標的,造成投資組合獲利的成長性不足。

因為一般投資人天性怕痛苦,寧可錯過報酬,也不願意承擔損失。這類投資人錯過的報酬,仍屬於投資風險,只是多數人以為是風險規避。
    

投資產業:
與投資相關的行業是證券業、基金業與媒體。而這些業務真正的工作內容是為自己賺錢,而非為投資人取得最大利益。

證券業者主動將分析師建議的熱門明牌報給客戶,要客戶設立停損點積極進出,看似為投資人謀取利益,實際上卻是從投資人的投資行為中收取費用及佣金。

因此瞭解業者的規則,才不會淪為短線進出,讓金融業者賺取手續費及佣金的窮忙族。

很多基金業者的專長不是資產管理,而是行銷。

他們會製造出任何可以賣的基金,例如:綠能基金、金磚四國基金等利用之前表現良好的資產類別特例,吸引投資人注入大筆資金,但基金積效常有回歸平均的特性,導致投資人買在高點,基金績效卻一瀉千里。此時,基金業者已從發行的基金上賺到錢,投資人則無從獲利。


ETF 美股-世界財經
 

1 則留言: